2022年8月东北大学 《刑法总论X》在线平时作业2
完整答案在最底下附件,请核对试题后再下载,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
《刑法总论》在线平时作业2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60分)
1.为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客体称为()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直接客体
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复杂客体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因为家人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了下属单位领导的贿赂20万元。一周后甲的哥哥通过其他途径筹集到了医疗费。于是甲将这20万元退回了下属单位的领导。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3.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甲的心理状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4.为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客体称为()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直接客体
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复杂客体
5.养花专业户甲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某日晚乙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甲对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6.下列犯罪中属于不作为犯罪的是()
A.非法拘禁罪
B.遗弃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受贿罪
7.甲为保护自己的果园,在果园周围拉上电网,白天关掉,晚上通电。某日晚有俩个小孩进入果园偷摘果实,被电网击中而死。甲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事前防卫
D.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8.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
A.1日
B.2日
C.3日
D.先行羁押不折抵刑期
9.甲将毒药投入仇人乙的茶杯中欲害死乙。乙喝下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甲见到后非常害怕急忙将乙送到医院抢救。但2个小时后乙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预备
10.通过适用刑罚而对被害人及其亲属所发挥的功能是()
A.一般预防功能
B.特殊预防功能
C.安抚、补偿功能
D.法制教育功能
11.我国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12.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对象的认识错误
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13.刑罚的目的是()
A.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
B.预防不稳定、有可能犯罪的人不敢犯罪
C.对群众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法制教育
D.预防犯罪
14.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乙。但甲后来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乙还回钥匙。乙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后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5万元)。关于本案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甲的行为属于盗窃中止
B.甲的行为属于盗窃预备
C.甲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D.甲与乙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15.某日,甲带邻居家4岁的男孩乙到一座桥上玩儿,甲提着乙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处,开玩笑说要把他扔到河里去,乙边喊“害怕”边挣扎,甲手一滑,乙掉入河中。甲急忙去救,乙已溺水而亡。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A.意外事件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16.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
A.损害了国家利益
B.危害了社会
C.违反了刑法
D.触犯了法律
17.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关系。甲的行为属于()
A.法律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B.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D.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18.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
A.可以从重处罚
B.应当从重处罚
C.可以加重处罚
D.应当加重处罚
19.下列关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罚金刑执行方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缴纳
B.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分期缴纳
C.期满不能缴纳的,强制缴纳
D.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不再追缴
20.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时间的不同,可将共同犯罪分为()
A.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B.一般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
C.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21.牵连犯的构成特征包括()
A.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
B.必须出于数个犯罪目的
C.必须是其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D.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
22.下列情形中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A.行为和结果都在我国领域内
B.行为发生在我国,而结果发生在国外
C.结果发生在我国,而行为发生在国外
D.行为和结果都在国外
23.犯罪构成回答的问题是()
A.什么是犯罪
B.成立犯罪要具备哪些法定要件
C.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D.犯罪是怎样成立的
24.以刑法对犯罪主体身份是否有特殊要求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
A.基本犯
B.身份犯
C.加重犯
D.非身份犯
25.下列情形中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是()
A.对累犯从重处罚
B.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C.对中止犯处罚要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D.对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6.单位犯罪的特点包括()
A.主体合法性
B.整体意志性
C.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性
D.犯罪法定性
2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B.犯罪构成是划分罪与非罪的具体标准
C.犯罪的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
D.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28.7.以行为是否危害国家安全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
A.亲告犯
B.国事犯
C.普通犯
D.法定犯
29.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
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普遍违法性
30.两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共同实施下列何种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A.抢劫罪
B.绑架罪
C.贩卖毒品罪
D.放火罪
举报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60分)
1.为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客体称为()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直接客体
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复杂客体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因为家人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了下属单位领导的贿赂20万元。一周后甲的哥哥通过其他途径筹集到了医疗费。于是甲将这20万元退回了下属单位的领导。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3.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甲的心理状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4.为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客体称为()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直接客体
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复杂客体
5.养花专业户甲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某日晚乙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甲对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6.下列犯罪中属于不作为犯罪的是()
A.非法拘禁罪
B.遗弃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受贿罪
7.甲为保护自己的果园,在果园周围拉上电网,白天关掉,晚上通电。某日晚有俩个小孩进入果园偷摘果实,被电网击中而死。甲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事前防卫
D.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8.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
A.1日
B.2日
C.3日
D.先行羁押不折抵刑期
9.甲将毒药投入仇人乙的茶杯中欲害死乙。乙喝下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甲见到后非常害怕急忙将乙送到医院抢救。但2个小时后乙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预备
10.通过适用刑罚而对被害人及其亲属所发挥的功能是()
A.一般预防功能
B.特殊预防功能
C.安抚、补偿功能
D.法制教育功能
11.我国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12.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对象的认识错误
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13.刑罚的目的是()
A.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
B.预防不稳定、有可能犯罪的人不敢犯罪
C.对群众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法制教育
D.预防犯罪
14.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乙。但甲后来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乙还回钥匙。乙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后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5万元)。关于本案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甲的行为属于盗窃中止
B.甲的行为属于盗窃预备
C.甲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D.甲与乙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15.某日,甲带邻居家4岁的男孩乙到一座桥上玩儿,甲提着乙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处,开玩笑说要把他扔到河里去,乙边喊“害怕”边挣扎,甲手一滑,乙掉入河中。甲急忙去救,乙已溺水而亡。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A.意外事件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16.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
A.损害了国家利益
B.危害了社会
C.违反了刑法
D.触犯了法律
17.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关系。甲的行为属于()
A.法律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B.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D.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18.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
A.可以从重处罚
B.应当从重处罚
C.可以加重处罚
D.应当加重处罚
19.下列关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罚金刑执行方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缴纳
B.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分期缴纳
C.期满不能缴纳的,强制缴纳
D.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不再追缴
20.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时间的不同,可将共同犯罪分为()
A.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B.一般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
C.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21.牵连犯的构成特征包括()
A.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
B.必须出于数个犯罪目的
C.必须是其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D.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
22.下列情形中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A.行为和结果都在我国领域内
B.行为发生在我国,而结果发生在国外
C.结果发生在我国,而行为发生在国外
D.行为和结果都在国外
23.犯罪构成回答的问题是()
A.什么是犯罪
B.成立犯罪要具备哪些法定要件
C.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D.犯罪是怎样成立的
24.以刑法对犯罪主体身份是否有特殊要求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
A.基本犯
B.身份犯
C.加重犯
D.非身份犯
25.下列情形中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是()
A.对累犯从重处罚
B.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C.对中止犯处罚要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D.对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6.单位犯罪的特点包括()
A.主体合法性
B.整体意志性
C.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性
D.犯罪法定性
2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B.犯罪构成是划分罪与非罪的具体标准
C.犯罪的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
D.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28.7.以行为是否危害国家安全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
A.亲告犯
B.国事犯
C.普通犯
D.法定犯
29.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
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普遍违法性
30.两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共同实施下列何种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A.抢劫罪
B.绑架罪
C.贩卖毒品罪
D.放火罪
答案附件,售价 2.00 奥币,点击购买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客服微信:aokai59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