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福建师范大学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完整答案在最底下附件,请核对试题后再下载,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40道试题共80分)  
1.__________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_________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3.“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4.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__________。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5.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______。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6.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7.教学目标的功能是_________。  
A.支配、调解、评价  
B.支配、调解、控制  
C.调解、控制、评价  
D.支配、评价、控制  
8.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_________。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___________?》。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11.__________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12.“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13.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_________。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4.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  
A.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  
B.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  
C.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  
D.强调由单一形转向多样性  
1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_________。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16._________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7.“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__。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18.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_________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9.按照有没有固定的和限制性的答案,可将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和__________。  
A.半封闭性试题  
B.开放性试题  
C.半开放性试题  
D.开放性与封闭性结合试题  
20.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_________。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21.下列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联系的表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___________。  
A.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B.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  
C.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D.教学目标具有终极性意义  
22.“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__________。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23.()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A.专业精神  
B.奉献精神  
C.舍己精神  
D.具有爱心  
24.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5.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  
A.合作学习  
B.探究学习  
C.竞争学习  
D.自主学习  
26.“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________。  
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8.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9.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_______。  
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30.“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  
A.布卢姆  
B.麦克尼尔  
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31.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____。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33.“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3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对教师劳动的_________的描述。  
A.长期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间接性  
35.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________。  
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  
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  
36.“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_________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37.__________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38.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我们怎样思维》  
39.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点)是:  
A.学校功能重建  
B.学校制度文化重建  
C.学校精神文化重建  
D.学校物质文化重建  
40.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41.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是()  
A.先进和与时俱进  
B.代表先进、理想、未来  
C.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42.日常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是:  
A.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进行,检查评估教学质量和水平  
B.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学力  
C.贯穿教育过程始终,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为教育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  
D.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  
43.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是________。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发现学习  
44.写好案例的关键是:  
A.具有优秀的文笔  
B.选择复杂的情境  
C.揭示人物的心理  
D.具有独到的思考  
45.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________。  
A.统一性  
B.连续性  
C.序列性  
D.整合性  
46.新课程是从哪些关系来理解学生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的?  
A.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B.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C.学生与国家的关系  
D.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47.关于师生关系理论,“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A.杜威  
B.洛克  
C.布鲁姆  
D.卢梭  
48.教育思想包括:  
A.教育信仰  
B.教育认识  
C.教育观念  
D.教育理念  
49.发现学习形式上表现为:  
A.读书(指导)法  
B.自学法  
C.探究性学习  
D.研究性学习  
50.教育观念是()  
A.具有态度倾向和情感色彩的认识  
B.伴随认识活动的体验的  
C.有正向的  
D.有反向的  

答案附件,售价 2.00 奥币,点击购买
举报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客服微信:aokai59

要回复讨论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