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学习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形考任务3

完整答案在最底下附件,请核对试题后再下载,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
试题1:不良的环境不仅会阻碍学前儿童的学习,而且会无形中增加学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  
试题2:空间密度如果太大,可能给学前儿童带来心理压力,使其在活动中发生相互推挤和干扰的行为。  
试题3:空间密度过大或过小不仅会导致安全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师幼的互动方式。  
试题4:幼儿园在创设室内环境时应尽量运用灯光,以满足学前儿童的活动需要。  
试题5:幼儿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气质的拟合度不会影响到师幼活动的质量。  
试题6:在幼儿园偶发事件中,幼儿教师应首先关注事件的起因和行为的对错。  
试题7:幼儿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应思考的是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试题8:在处理事件时,幼儿教师可以否定学前儿童的行为,却不能否定学前儿童的情绪。  
试题9: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增加学前儿童之间的互动,还能增进他们之间的合作。  
试题10:幼儿园在设计动静空间时,不要经常更换设备或调整空间的使用功能。  
试题11:如果材料易得、易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前儿童产生一些消极行为。  
试题12:幼儿教师和学前儿童不仅通过有声的语言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沟通。  
试题13:相较于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偶发事件中的社会教育指向具体、对应性更强。  
试题14:幼儿园偶发事件中的社会教育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教育。  
试题15:在偶发事件发生后,幼儿教师应首先关注事件的起因和行为的对错问题。  
试题16:在幼儿园活动转换环节,教师一定要让学前儿童统一行动。  
试题17:在事件的处理中,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但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  
"试题18: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情感和态度  
B.行为习惯  
C.学习习惯  
D.个性心理品质"  
"试题19:对于低龄的学前儿童,材料投放的趋同性需要更强一些,这是遵循了()。  
A.自信心  
B.好动性  
C.活动性  
D.主动性"  
"试题20:偶发事件中的社会教育是()。  
A.与人交往  
B.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C.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D.学会帮助他人"  
"试题21:随机教育的情境化特征增强了教育的()。  
A.儿童对全人类的爱  
B.儿童对上帝的爱  
C.儿童对母亲的爱  
D.儿童对父亲的爱"  
"试题22:高结构性材料的使用方法相对固定,低结构性材料或构造材料的使用方法具有开放性,这是遵循了()。  
A.不是测试幼儿是否达到某一标准的“标尺”  
B.等同于目标的分解或细化  
C.反映了这一年龄段儿童群体大致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水平、行为特点  
D.可以作为观察儿童、理解儿童的抓手"  
"试题23:皮亚杰对幼儿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显示,学龄前幼儿主要处于()。  
A.深刻性  
B.方向性  
C.整体性  
D.全面性"  
"试题24:在转换环节中,教师要给予任务,避免学前儿童()。  
A.针对性强  
B.可操作性强  
C.内容全面  
D.适应大多数幼儿的特点"  
"试题25:常规教育的常用策略不包括()。  
A.初步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B.知道购物时要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  
C.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D.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试题26:幼儿园材料的提供需要有“梯度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前儿童的互动需求,这是遵循了()。  
A.超越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  
D.潜隐性"  
"试题27:学前儿童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期是()。  
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管理条例》  
C.《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D.《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试题28:幼儿期的学前儿童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幼儿教师应规范自身的言行,发挥示范作用。这符合()要求。  
A.《幼儿园管理条例》  
B.《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C.《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D.《幼儿园工作规程》"  
"试题29:在幼儿园活动转换环节,对于速度较慢的学前儿童,教师可以提前提醒,这符合()要求。  
A.社会现实  
B.学前儿童的发展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试题30:教师应关注非正规教育时间和场合出现的细微小事,体现了社会教育的()特点。  
A.幼儿教师  
B.教育行政部门  
C.社会教育机构  
D.幼儿家长"  
"试题31:幼儿园材料的有效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前瞻性  
B.时代性  
C.稳定性  
D.现实性"  
"试题32:教育者通过热情和细致的照顾来满足学前儿童的需要,但也确立明确的行为期望和高标准。这种成人控制模式是()。  
A.评价诊断  
B.联系纽带  
C.价值导向  
D.整合协调"  
"试题33:幼儿教师对学前儿童行为表达期望的最好方法是()。  
A.多变性  
B.稳定性  
C.潜隐性  
D.多元性"  
"试题34:幼儿教师设定的常规应该指向学前儿童的行为,这些常规能够让学前儿童知道自己如何进行行为操作,这样的常规称为()。  
A.社会情感  
B.社会认知  
C.社会行为技能  
D.社会意志"  
"试题35:幼儿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的常规引导策略不包括()。  
A.勤奋对自卑  
B.自主对羞怯  
C.主动对内疚  
D.信任对不信任"  
"试题36:案例一一天,几个孩子不停地吵闹,小李老师忍不住快要发脾气了。她稍微等了一会儿,然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现在不太高兴,所以我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上两分钟,做几个深呼吸。如果我能够平静下来,我再与你们一起玩儿。”在孩子们的目光中,小李老师走到教室的一个角落,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又喝了一小杯水。这样做之后,她平静了许多。这时,她用温柔的声音对班级里的孩子们说:“现在我平静一些了,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儿了。”随后,当孩子们与小李老师说话时,他们也被小李老师的平静情绪所感染,班里终于平静下来。案例一中的小李老师采用的教育引导策略主要体现了()。  
A.常规  
B.原则  
C.习惯  
D.制度"  
"试题37:案例二小磊最近时常攻击同伴。老师密切关注小磊的面部表情,他的表情看起来充满着骄傲感和权力感,他的神态似乎表明———攻击同伴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老师为此感到困惑。有好几次,老师阻止小磊的攻击性行为后把他叫到一边交谈,但小磊无法说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老师要求孩子们画一幅画并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自己长大后想做的事情。老师关注到,小磊画的是一个持枪的警察。他告诉老师,长大后,他要当一名警察,这样就可以打倒坏人,如他玩的电子游戏一样。案例二中小磊小朋友的情况表明()。  
A.道德认知  
B.规则教育  
C.知识教育  
D.情感教育"  
"试题38:案例三在混龄班中,小欣是一个年纪较长、讨人喜欢的伙伴。小义想和小欣一起玩儿,于是跑到小欣身边,用力拍打小欣,但小欣并没有把这看作一个友好的行为,所以使劲把小义推开了。小义撞到墙上,大哭起来,他不仅因为自己被撞着了而哭,更为自己被拒绝了而哭。案例三中两位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原因是()。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认识  
D.自我控制"  
"试题39:案例三在混龄班中,小欣是一个年纪较长、讨人喜欢的伙伴。小义想和小欣一起玩儿,于是跑到小欣身边,用力拍打小欣,但小欣并没有把这看作一个友好的行为,所以使劲把小义推开了。小义撞到墙上,大哭起来,他不仅因为自己被撞着了而哭,更为自己被拒绝了而哭。针对案例三中的两位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教师的正确做法是()。  
A.以教师为本  
B.以成人为本  
C.以社会为本  
D.以儿童为本"  

答案附件,售价 3.00 奥币,点击购买
举报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客服微信:aokai59

要回复讨论请先登录注册